□本報記者 何金
  晉江東石傘業的“雙轉”趨勢,是國內勞動密集型行業與出口導向型行業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。
  改革開放以來,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,中國民營製造業獲得了長足發展。在國內廉價勞動力、廉價資源品和相對寬鬆的環保政策等因素的推動下,中國製造在並不長的周期內累積起了巨大的產能優勢。正是龐大的產能優勢,使得中國製造迅速走向全球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世界工廠”。必須承認,這一模式,為中國製造贏得全球消費者和中國經濟地位的大幅提升,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  然而,此一時彼一時。如今,中國加入WTO已10多年,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,加上資源、勞動力、環境等要素制約日益加劇,傳統的發展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。由於廉價勞動力、廉價資源等優勢不再,傳統的貼牌代工、以量取勝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,轉變發展模式成為一種必然。東石傘業的“雙轉”,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之下企業尋找出路的一種探索。
  反思過去的發展模式,正視全球商品市場的現狀,我們不難發現,這些年來,龐大的中國製造雖然走向全球,但貼牌代工固有模式的局限下,由於缺乏品牌與終端,大量的中國企業只能被動生產低價與低質的出口商品,使得中國製造並未贏得全球消費者的尊重。低價與低質幾乎一度成為中國貨的代名詞,廣受質疑。而中國製造要扭轉這一形象,必須從品牌與終端做起,重新出發。
  事實上,從東石傘業的現狀看,中國民營企業完全具備製造高質量與高附加值產品的能力。我們相信,假以時日,擺脫了簡單貼牌代工命運的中國製造,必然會以更高的起點,真正走向全球,贏得全球消費者更多的尊重。
  客觀地看,在全球經濟大變遷的背景下,中國製造業轉型並不容易。面對製造業領域的要素漲價,尤其是勞動力價格的上漲,身處轉型中的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已感覺“吃不消”,這也必然倒逼企業大力度創新、創牌,追求更高的附加值,否則企業難以生存。
  筆者以為,這種倒逼並非壞事,享受了30年“幸福時光”的中國製造業,如果沒有適度的陣痛,不經歷一番脫胎換骨的折磨與考驗,就不會實現華麗轉身,也無法真正走向世界,更不會有美好的明天。
  當前,規模龐大的中國製造,正在遭遇產能過剩這一巨大的挑戰與考驗。除了持續開掘國內市場外,必須加快走出去,真正走出去,到廣闊的國際市場與舞臺上尋求發展新機遇。從這個角度看,東石傘業的“雙轉”,更令人歡欣鼓舞。  (原標題:“雙轉”的啟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cygto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